😖📄☕
自杀小队
x特遣队1
比后辈更常见的委托人是老人自己。活跃在抖音上的写手韩萌,就是从老人身上捕捉到了需求。那是一年国庆节,韩萌受单位指派采访一位退休干部。韩萌的任务是了解老人对单位的贡献,但老人更想从青年甚至童年埋下的种子聊起。韩萌意识到,老人的一生经历了大时代的波澜,他的故事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,当有人愿意倾听时,他乐意回溯总结,给自己一个交代。
“一个人在单位工作的经历,要放进他个人历史中来理解。”公众史学研究者、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陈新也有类似的经历,在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任职期间,他曾受学校委托,抢救性挖掘85岁以上的老教授在校任职期间的事迹,以弥补校史文献的不足。然而,陈新很快发现,如果只是关心老人与工作单位的关系,很难与老人建立信任。研究中心采访了几十位老教授,最终为每位老人都做了一本口述史。
丁满有意识地给委托他写作的老人作了分类。有的老人快退休了,知道单位要为他办一场欢送典礼,就想找人记录自己的一生,把回忆录作为资料保存在单位;还有的老人是为了增进儿女、子孙对自己的了解,以丁满在北京的房东为例,两位老人是北京一所高校的退休教授,孙辈出生、成长在海外,与老人交往甚少,老人希望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的人,便请丁满将他们一生的经历写成了20万字的回忆录。
韩萌告诉记者,目前回忆录出品没有标准可言。从业者的能力、审美差异很大,通过平台晒出的回忆录包装品质也千差万别。更难把控的是文本质量。通过比对从业者提供的回忆录文本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发现,一些回忆录偏重抒情胜于事实,将传主的个人经历传奇化,也有一些回忆录会更注重事实核查,力求将传主的口述与档案、公开历史资料互相印证,形成真实、可靠、准确的叙述。
❛(撰稿:党泰之)深圳教育面临最不公平的时刻
2024/11/29项薇厚♍
1996年,于东来开一间烟酒店,和兄弟一起到北京为建造航母捐2W元。
2024/11/29濮阳罡策🍋
田为日思录【65】要抓核心策略和核心创意!
2024/11/29温恒宜👾
江苏怎么人人家里都有一台打印机
2024/11/29印蕊河🙌
不敢讲“史无前例”,只敢讲“一脉相承”
2024/11/29溥真舒⛄
去过哈尔滨的人嘴真严
2024/11/28尚韵贝🌳
气象部门回应北京为何突然飘雪 冷涡天气所致
2024/11/28嵇发爱⚰
70岁广东中山市委原书记崔国潮被查 退休不是“保护伞”
2024/11/28诸宗克p
宋同志的英年早逝: 影响了中国近三十年的政局
2024/11/27姜韦新l
已有938位英雄回到用生命守护的故土,明天再+43!
2024/11/27长孙威进❜